读《经典常谈》 1326 类别:叙事   发表时间:2024-04-21 11:56 已有 1327 次阅读 指导老师:毛超   所属学校: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

作文自动评测数据(本评价语料为自动评测,仅供老师写评语时参考!)

注意: 正文中红色的字:眉批。

红色下划线的字:好词靓语。

当前作文字数: 1361 段落数: 8 句数: 37

读《经典常谈》

作者:苏心悦

(1) 人生如沧海一栗,但是仍然能够让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的一份奇迹。作为著名学者、教育家的朱自清先生,在浩瀚的书海中求索,萃取精华,以简单明了的文字撰写成为一本书。这就是寒假里,我捧在手心反复阅读的《经典常谈》。 眉批:开头语言比较简洁。

(2) 《经典常谈》篇首即说:“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,而在文化。”朱自清先生不仅自己熟读经典,而且还鼓励和争取让更多人常读经典。为了能让更多人亲近经典,他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,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,一一梳理成篇,仿佛列了一个书单指南。目录有:说文解字第一,二周易。然后按顺序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三礼》等,共计13篇。

(3) 我读书有个习惯,有趣的书,大多坐着或伏案阅读,一口气读完。索然无味的书,我得倚靠着,读着读着就困了,躺倒的同时,正好把书和被子一起盖上。这本书刚刚翻过序,我就被“仓颉泄露了天机,却将人教坏了”这样的句子吸引,立即坐直了身体,兴致勃勃地仔细阅读。

(4) 朱自清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。他只给读者介绍经典,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。既保留原著的神秘,又从空间角度推广那些著作,引导我们向往经典,读后研读经典。说《尚书》,他不征引这部“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”中的名言,却不吝笔墨地叙述《尚书》的流传曲折,探究真伪古文之争的渊源,让人不禁心生好奇。讲《史记》,他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,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。因受李陵案牵连,忍辱负重。继承先父遗志,历时十四年,终于“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,体现自身价值“重于泰山”。读完之后,我就去书柜里翻了翻《史记》,急着去窥一窥那部“无韵之离骚”的华彩,膜拜那些“至今还活现在纸上”历史人物。 眉批:人物出场环境描述比较具体。

(5) 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家、是诗人,更是一名学者。他对经典的理解,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非常严谨。因此对所列举的经典书目简述,我常觉得仅拜读是不够的,读完了还要百度那些原著篇章典故,或结合课本节选细细品味,令我感触颇深的是第四章《诗经》。提到这部诗集,我能随口咏诵那句雅俗共赏的诗文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那么你知道其由来吗?原来“诗的源头是歌谣”,真可说是“一人的机锋,多人的智慧”。歌唱者拿着牛尾,踏着脚,光想想这幅场景就有趣极了。后来文字产生,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供贵族使用。贵族渐渐没落,乐工纷纷散走,流传下来的便是《诗经》。最终诗经本意逐渐模糊,人们便断章取义,“诗以言志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(6) 朱自清先生的文笔,平缓轻松,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。他在《战国策》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,“妻子、嫂嫂、父母,都瞧不起他”,他发奋努力,用心读书“夜里倦了要睡,用锥子扎大腿,血流到脚上”,后来合纵功成,佩六国相印。寥寥数行就把“引锥刺股”的故事,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。

(7) 《经典常谈》是一部题材丰满、生动有趣、通俗易懂的书,它讲历史,讲古人,讲文化。它是“常谈”而不是“长谈”,不啰嗦也不说教。只是告诉你,经典不仅是学术的,更是人文智慧的,是一个民族的情怀。正如朱自清先生所希望的: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,航行到经典的海里去。”

(8) 愿你我在朱先生引领下,揽经典之胜境,汲先贤之精粹,为我所用,为今所用。 眉批:篇末有总结。

指导老师点评说明: 以下区域为指导老师点评区域,若您无法点评,请先核对此作文的指导老师名称与您的账户真实名称是否相同。

扫描二维码
手机看作文
版权说明: A类权限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,并且此作品系首发于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。我同意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作为此作品版权的独占代理人。在撤销本委托之前,我不再将此作品投给其他媒体,有关此作品发表和转载等任何事宜,由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全权负责。未经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转授权,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。

评论 (0 个评论)